清东陵是现存历代皇家陵园中规模和面积最大的一座,根据清廷留下的档案《东陵全图》说明的记载,当时东陵风水青桩界石的官山交界,有1055里。这么大的一片陵园,从1663年葬入清世祖顺治皇帝起,至1935年葬入同治皇帝的最后一位皇贵妃止,历时272年,共葬入157人。清东陵的选定和逐步建成过程是值得大书一笔的。图片1少年天子—一记孝陵和孝东陵在北京东部,距北京125公里的河北省遵化县,有个地方叫马兰关,
清东陵是现存历代皇家陵园中规模和面积最大的一座,根据清廷留下的档案《东陵全图》说明的记载,当时东陵风水青桩界石的官山交界,有1055里。这么大的一片陵园,从1663年葬入清世祖顺治皇帝起,至1935年葬入同治皇帝的最后一位皇贵妃止,历时272年,共葬入157人。
清东陵的选定和逐步建成过程是值得大书一笔的。
少年天子
—一记孝陵和孝东陵
在北京东部,距北京125公里的河北省遵化县,有个地方叫马兰关,亦称马兰口。它地处长城隘口,北临兴隆县,南与马兰峪相望,东傍雄山,西倚关城。
马兰关地处交通要塞,是历吏上兵家必争之地。明代,马兰关建有东西二城,东城周围232丈,连垛高2丈,有城门两座。南门名“马兰谷关”,西门无字。西城周围150.8丈,高1.7丈至1.8丈不等。有城门两座,东城门名“永镇”,南城门名“建安”。东西两城的北面都靠倚万里长城,东、西两城之间那段长城是一个城口,名为“正关城口”。
对如此重镇,明朝设一副将率兵丁镇守。明朝末年,刚即位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想为自己选一处陵址,踏遍昌平天寿山感到已无佳穴。经几番寻找,他看中了遵化马兰关下这块风水宝地。可惜,当时天下大乱,使他未能动工为自己营陵。
马兰关行猎点穴
到了清顺治年间,年轻的顺治皇帝也像以往的皇帝那样,早早地给自己选择陵址。据说清朝祖制,皇帝登基的同—天,就要派出大臣,会同钦天监官员,外出寻找“万年吉壤”。但是顺治帝大约不会在他6岁登基时就选陵址,估计可能是他大婚亲政时开始选陵址的。当时派出的是江西术士陈壁珍等,找了二年多,却没有找到中意的地方。
有一次,顺治带着随从狩猎,来到遵化马兰峪,走到—个高阜,勒马四顾,凤台山苍松翠柏,岗峦起伏,昌瑞山蔚然深秀,明丽喜人。层峦叠嶂的山峰若起若伏,又有石壁峭立,俨如门户,其势可纵可合,顿感“王气葱郁”有“龙蟠风翥”之慨,顺治骑在马上流连忘返,说道:“此山王气葱郁,可为朕寿宫。”
因自取配鞣掷之,谕侍臣曰:“鞣落处定为穴。”
鞣,就是射箭时钩弦用的扳指。
穴,就是建陵时开挖地宫的地方。顺治帝扔扳指这一举动,称为点穴。
马兰峪凤台山的清世祖孝陵就这样确定下来。清东陵的历史也就这样开始了。后来,钦天监刻漏科杜如预、五品挈壶杨宏量等人,专到昌瑞山风台岭相看地形地貌,勘测地质、水文状况,进行总体设计。
后来,有个风水先生路过此处,惊讶地说:
“即使命令我们踏遍四海,也难寻找这样一块万年吉地。”
按风水先生的说法,叫做四出之山,生八方之龙,如万马自天而下(见晋郭璞《葬经》)。东陵地方,龙脉来于太行,联接燕山,势如巨波。山如五魁站班,指峰佛手。所依的昌瑞山,前有金星峰,似朱雀翔舞;后有分水岭,若玄武垂头;左有鲇鱼关,青龙蜿蜒;右有黄花山,白虎麒祥。左右两水,分流夹绕,天地邂逅,龙虎交牙,烟炖、天台二山对峙,形成天然关隘,称为兴隆口(龙门口),确实尽得风水之吉。
按选陵的规矩顺治的扳指落处,随行的堪舆大臣、钦天监官员要用木铣在地上挖个磨盘大的圆坑,叫作“破土”,这个圆坑叫作“金井”;然后在圆坑上盖一个斛形的木箱,使金井永远见不到日、月、星三光。再以金井为中心,支搭一座高13丈,圆径60丈的大圆席棚,这是为了避免三光照射,挡住飞鸟遗屎。
在顺治十八年(1661)也就是顺治皇帝去世的那一年,陵墓开始动工修建。
清朝的祖陵本在关外,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清初关东三陵”,或叫“盛京三陵”,再加上“东京陵”,清初在关东共有四陵。这四陵是:
永陵:位于辽宁省新宾县北启运山南麓,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盖特穆、曾祖福满、祖父觉昌安、父亲塔克世等清皇室的祖先。
福陵:在沈阳市区之东,所以又名东陵,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寝。
昭陵:坐落在沈阳市区北部,所以又名北陵,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。
东京陵:位于辽宁辽阳市太子河东的阳鲁山上,内葬努尔哈赤的景祖、显祖、皇弟、皇子诸人。
现清朝入主中原,当然不会把灵寝再运回关东去安葬了。顺治皇帝的扳指一扔,结束了清初陵墓的历史,开辟了清陵新的历史。